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数学课堂中利用“效应”的教学

发表日期:2009/11/12 13:33:5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50位读者读过

                    数学课堂中利用“效应”的教学

             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小学部  单红梅

[内容提要]

 新课程推行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利用“效应”的教学使师生之间产生一定的共鸣,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一、沟通情感,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产生“海潮效应”。

1、课前交流能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2、新课的导入有时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

二、铺路搭桥,发挥效应

教师的教学就是起着“人梯”的作用:不断地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进行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三、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进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近体效应”。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效应”来教学,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气氛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效应、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数学、生活

 

    新课程推行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场革新呼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从自主合作走向自主探究,从知识领域走向精神世界,从已知走向未来,从创新走向智慧。我们的课堂必将要盈满创造与活力,蕴涵诗意和理性,焕发灵动与光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的这个“引”要能引出一定的“效应”,只有利用效应的教学使师生之间产生一定的共鸣,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一、沟通情感,激发兴趣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产生“海潮效应”。

    1、课前交流能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通过课前沟通、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身心的自由者、精神的快乐者,从而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学习,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先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著名的特级教师詹明道《找规律》课前的精彩交流。

片段一:

师:今天的日子很特殊,很有纪念意义,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吗?

(学生不知道老师用意,茫然以对,师适时地用手势引导学生向周围听课的老师看了看)

     生:今天特殊在我们平时在班级上课,而今天在会议室上课;平时教室里只有一位老师,今天有很多老师到这里来听课。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班的课,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全体学生鼓掌,台下的教师也回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们真是礼貌的小主人!在来的客人老师中,除了听课老师外,还有一人更特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这个特殊的人就是您,老师。

     师:我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呀?

     生:您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来上课的。

     师:真聪明!其实,老师我不仅是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而且还是来和同学们交朋友的,由于你们这么有礼貌,老师我已经把你们当做好朋友了,你们呢?

     生:我们也已经把您当做好朋友了。

     师:真高兴,一下子就交了这么多的好朋友。你们说今天的日子怎么样?

……

     课前谈话犹如上课的“序幕”,能够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用真诚来感染学生,用激情来调动学生,这节课教师就能利用“海潮效应”让学生酝酿情绪,不知不觉的尽快跟着教师进入佳境,

     2、新课的导入有时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导入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应。正如我在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的导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的知识殿堂。

片段二:

(课件)你知道吗?

《孙子算经》书中有这样一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足?

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能猜出答案吗?(让学生去猜,顿时班里好像“炸开了锅”)

学生猜。(答案不一)

师:(看学生表情不一)猜不出来吧?没关系,老师可以告诉你们答案(学生迫不及待):鸡有23只,兔有12只。你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吗?今天老师就来教你们一招好吗?

生:(劲头十足、齐声地)好!

……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敏思苦想得不出答案,而老师却一口报出答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我就是利用这样的“效应”打造出了一个快乐、充满生趣和活力的数学课堂。

二、铺路搭桥,发挥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推测: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极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甘当人梯——提出一个个课题,并指引别人进行研究,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也就是“人梯效应”,这一效应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大启示,教师的教学就是起着“人梯”的作用:不断地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进行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课程的意识,能灵活的处理数学教材,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要从学生生活周围所熟悉的事例处理例题,教师为学生创设的 情境教学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在操场上怎样才能围成一个圆呢?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在生活中的办法也用上了,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定义圆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

2、教师要有主体意识,能很好的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徐斌老师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中是怎样引导学生走近知识,发挥课堂效应的。

片段三:

师: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课件)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2、4、6、8,一共有8台电脑。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板书:2+2+2+2=8)

师:求4个2是多少还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计算。(板书:乘法)

……

师:(电脑图出示8个2)这间电脑教室有多少台电脑?是几个几?用加法和乘法你会列式吗?

生:是8个2,加法是2+2+2+2+2+2+2+2=16,乘法是2×8=16或8×2=16。

师:(课件演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样算?

(学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过了一会,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部分同学还在认真的加着。

老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的时间。

学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讨论)

师(轻声地):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

生2: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

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

(教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进入乘法教学)

徐老师站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的高度,做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他没有在只有一两个学生有感悟时,马上就揭示课题,也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节课的“效应”教学效果明显。

华罗庚先生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练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铺路搭桥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情感差距应尽可能地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大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的,只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实例、教学方法等方面就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心智实际,就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差距,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引发学生积极创造,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近体效应”。

片段四:

如我听的王凌老师关于《简单的统计》这节课:

老师首先导入新课: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帮老师统计出喜欢统计的有多少人吗?(学生举手,数一数)

师:今天老师上课前来到你们学校门口的一家快餐店先填饱了肚子,发现店里的菜口味很好,一共有三种荤菜-肉圆、鸡腿和大排,而师傅却说店里的生意不好,有些菜倒的太多,有些菜又不够卖,问题出在哪了?

生:师傅没有做好统计,好卖的菜要多做些,不好卖的菜少做些。

师:老师现在就请你们帮这位师傅统计一下。

学生统计:由于各说各的,统计不出来。

老师再次让学生试着想出好的统计方法。于是学生就利用画正法统计学生与老师们爱吃什么荤菜,结果显示大排是最受欢迎的。

师:你会给师傅什么样的建议?

学生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因为他们已经能够利用刚刚统计的结果回答老师的提问了。

这节课老师只是描述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统计的问题,当他们亲自用统计的方法弄清了师傅生意不好的原因后,就争先恐后,迫不急待地要给师傅提建议,实际上他们就是想证实给老师看,他们已经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就是利用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的方法,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以致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进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这种“近体效应”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效应”来教学,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气氛活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数学课堂教学与“心理效应”——赏析特级教师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  教学广角网    2007.5

2、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00个经典魅力小学数学卷》P1-3、P61-62、P134、P142-143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1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P5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