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中年级学生害怕习作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9/12/25 14:03:2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34位读者读过

姓    名

李勋根

学    校

江宁区丹阳学校

小学部

类别

或学科

语文

文化程度

大专

职    务

教师

电    话

 

课题名称

中年级学生害怕习作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习作其实就是把生活中一些美好的、难忘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2、中年级作文是习作,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但对于刚刚升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他们或多或少有恐惧心理,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提高其写作的兴趣。

3、“先说后写”是作文指导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将低年级的说话即口语交际、写话与中段的习作进行联系,有意识地培养低年级孩子们的习作意识,让二年级的孩子能逐渐顺利地由写话过渡到写作。

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

2、布鲁纳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写作要求并非称为习作,而称为写话,课标中也没有对低年级的课内习作次数作出要求。仔细研读教材后也会发现,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安排习作内容。但是,到了中年级,孩子们却突然面临“习作”这一条鸿沟,许多孩子觉得困难重重,一时之间无法逾越。习作在孩子们的眼里变成了一座难以征服的大山,距离感油然而生。孩子们在心理上排斥习作了那谈何“喜欢写,乐于写”呢?再加上小学生感受生活能力不强,总感觉到每天无非是上学、放学、回家,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有,不知道哪些事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他们的阅读量又少,视野不开阔,一看到作文题目,如堕云里雾中,不知从何下笔,见到作文头就疼。有的抄袭,有的胡编乱造,有三言两语应付,还有的甚至不写。基于此,笔者决定进行该方面的探索,寻找其原因与解决方法。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写作的畏惧心理,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写作。重视激励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放宽写作要求,让学生所写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把写作文从完成老师的任务,变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研究内容

1、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累知识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那么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因此,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产生就得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2、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

模仿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由于积累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只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知识积累不等于能力,学以致用 才算好。那么模仿的写作方法则是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的直接手段。它是启发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初学作文者必不可少的正确途径。

3、教给学生写文章先列提纲的方法。

写文章先列提纲的方法,其实和我们平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的做法刚好相反。进行这种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拓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脉络。做到胸有成竹。

4、要养成多写多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

多写、多修多改文章是培养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有益于语感的培养,平时,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作读书笔记,写观后感或读后感,结合每一教学单元的作文训练加强练习的程度。据学生反映,由于他们平时坚持多练,现在写作文也较“顺手”了。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

访谈法 行动研究法 问卷法 资料分析法 心理暗示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4-6月):设计前期调查问卷,访谈问题,通过调查确定具体研究对象。

2、实验推广阶段(7-10月):调查习作中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然后原因归类,拟定对策。

3、总结阶段(11-12月):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找到习作中个别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为找到克服方法提供依据,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照,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撰写《中年级学生害怕习作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及论文各一份。课堂教学案例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