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丹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资料3
发表日期:2013/3/19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12222 有1844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丹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资料
学案编制
随着“五严”规定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突出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一种客观需求。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从着重教的过程设计逐步向关注学的过程设计转变,进一步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案的编制,逐步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考虑其中,一方面突出了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了课堂反馈训练的容量扩充。为了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不少教师进一步增进教的环节与学的环节的整合,积极尝试将教案设计转向教学案的编制,从而使教学案逐步演化成多种形式:有的称为学案,有的称为导学案,有的称为练案,有的强调教学案一体化,还有的称为讲学案或讲学稿。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对以上各类称谓统一表述为“学案”。
从实践角度看,无论哪种称谓,其共性的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都突出了如何充分发挥的调动学生主体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案编制的教学实践看,其实质上是通过对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导学、自主训练与课后反思的引导,让教师进一步确立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进一步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他人的不可替代性,即学生所有知识的建构与形成,是在外界提供适宜条件下,最终要通过学生自主建构而形成的。因此学案的编制有其存在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案的功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五严”背景下学案教学功能的定位
从功能角度看,学案研制的目的之一主要适应于那些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的章节,容易混淆的问题,与教学设计相对应,导学助学的工具。它不仅便于学生自学,也有助于学生课堂反馈,检查学习效果。好的学案应告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的关键点。一般来说,好的学案对于一些承前启后的知识着重通过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回忆;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分析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比较,从而抓住知识内涵与外延,掌握知识的异同。总之,学案是学生的自学提纲,课堂导学助手,课上反馈训练的工具,课后梳理知识的蓝本。一份好的学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基本能学懂,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新知识的渴望。具体看,学案的教学功能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1、课前指导功能:
课前,学生通过教师下发的学案,一方面能了解新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新课前的预习重点以及扫除基本知识学习障碍。一般来看,学案中课前预习环节通常有明确的要点指导,有的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有的以活动或操作要求出现。学案的课前预习在功能上,能对学生的新课学习定向,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新课重点内容,解决基本概念,并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客观上为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的优化提供了前提性基础,也为教师落实“五不讲”提供了可能,即“学生课前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解决的不讲,教师自己还不明白或讲不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还不明白的也不讲”。
2、课上导学功能
通常,新课学习需要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学案对重点、难点都有一定的突破设计。有的明确了课堂典型例题,有的明确重点内容的导学要求,让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方向性。客观上说,学案中重点内容的学法指导或学习提示,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具有导学助教的作用,同时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内容支持。也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讲授时间提供了可能性。
3、教学反馈功能
为了加强新课重点知识或内容的巩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学案中会重点设计和选择一些典型例题、反馈练习。典型例题的设计,有的是教材中例题的重要补充,有的是一些重点例题的变式。通过精选反馈练习,落实当堂训练与反馈,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达成新课当堂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4、课后梳理功能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与知识归纳能力,一般学案中会设计知识梳理或归纳环节。有的以知识框架、图表等结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的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学案中知识梳理环节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归纳、自主反思的习惯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学案编制存在的常见问题
1、栏目设计混乱
纵观一些学科编制的学案栏目,各具特点,栏目不一。就教学目标而言,有的学案呈现学习目标,有的列举教学目标,有的罗列考点目标,不一而同,这反映了教师或备课组对学案的功能定位模糊,即:到底是为教服务,还是为学服务没有定位准确,甚至不少教师还偏面认为替应试服务。有的学案基本上栏目与教案雷同,没有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器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一一列举),对学的过程缺乏关注。有的学案有预习栏目,没有预习方法指导。有的学案有课前诊断,有的没有重点内容的呈现。有的学案典型例题能结合学情的自主设计,有的则是教材例题的翻版。有的学案有板书设计,有的学案有知识梳理或思维导图,有的学案有课堂反馈练习,有的仅有作业题号布置,没有明确的分层作业习题设计。总体看,学案栏目设计缺乏一定功能定位,缺乏学科特点,内容过于宽泛。
改进建议: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学习特点,设计学案栏目,突出对学的过程支持与专业指导,避免与教案格式混淆;同时学案格式中建议要有旁批、订正的留白,以便学生进行二次订正和批注。
2、目标编制缺位
不少学案中目标的编制缺乏一定的认识深度,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涵。教学目标是指在教与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从实践情况看,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问题一:前后不一
教师备课时,应付检查,漫不经心,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认真编制学案的教学目标,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或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又离开或脱离所抄写的目标来实施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备课时,写的与想的不一样,上课时,讲的与抄的不一样。其后果是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脱节,教学随意性过大,缺乏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
(2)问题二:缺乏规范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美国课程专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学案目标编制的过程中,经常缺乏规范,不同程度表现为以上教学目标四个要素的错位与缺失。
(3)问题三:层次错位
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其后果是:要么导致教学要求的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导致教学内容的超量(范围),要么教学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4)问题四:无法检测
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未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一些目标的编制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行为动词,或随意性的采用一些描述性用语,导致教学内容完成后,一些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准确的测量与评价。其后果是教师不知道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教学失去针对性,导致常态课的课堂效益低下。
综上所述,学案中教学目标编制的依据包括:课标要求 、学生特征(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不同需要)、教材内容 、教学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具体说,学案中目标编制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课标,整体规划和确定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二是依据教材,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将总体目标细化设计成为体现递进要求的阶段目标;三是关注学生,具体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学习的起点(前在状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潜在状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每节课弹性的具体课时目标。四是考虑条件,保证教学在媒体技术支撑下提高效率。
3、教案学案混编
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什么是学案,把教案和学案的形式混淆,将教案简单的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案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的教学规划与实施方案,更多的偏重于怎么教,并没有突出怎么学。学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其本质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导学导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通过学案降低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铺垫台阶;同时学案增加了课堂反馈训练内容,将课外作业进行整合,集中编制在学案上,不再给学生留有其他书面作业,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教案与学案的功能,认识到教案与学案栏目设计的区别。学案栏目的设计要进一步着眼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扫除认知障碍,并在课上导学环节突破难点,在课后知识梳理环节进一步反思学、巩固学。
4、使用时机错位
从教学实际看,由于教师对教案与学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案编制与教学的脱节,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不少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案的导教导学功能,同时受到过去“满堂灌”、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依旧是讲的过多,没有适时将学案编制与教师教的过程有机整合,导致学案成为教学中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材料。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案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整合,仅仅将学案在课堂反馈时使用,出现了很多练习内容的重复。有的课后仍然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改进建议:要进一步明确学案的功能,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流程,突出教的环节设计与学的方法指导紧密结合。具体说,要把握学案的使用时机,课前注意突出学案的诊断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及时批阅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了解学生新课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重新调整教学设计。课堂上要进一步重视学案的导学功能,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导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在重点知识与内容上,要加强学案的反馈功能,通过当堂的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保证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及时巩固与内化。在课后,一方面学案突出新课重点内容的梳理与整理,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新课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学生的作业,注意学案中作业的分层布置与分类要求,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切实发挥作业的巩固作用。
5、批改检查延时
一些教师不能及时的检查和批阅学案的内容,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有松懈。学案的批改一般要突出课前的预习检查,注意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课堂授课时重点例题变式训练的巡批,或当堂及时批阅;要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达到巩固新课知识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把学案的批改当成是一般性作业的批改,不仅疏忽了前预习作业的检查,而且不重视课堂训练的及时反馈,同时学生课后巩固性作业也批改不到位,有拖拉现象。这客观上使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延时。
改进建议:进一步强化教师课堂反馈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信息,通过反馈矫正,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
6、内容选择重复
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教辅选择面比较宽,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编制的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另外,学案内容的编制与教材、教辅中已有内容的重复,也反映了教师在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环节缺乏深入的研讨,校本教研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改进建议: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要知道学生新课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学案当堂训练的内容,恰当安排课后巩固与矫正的作业,突出作业的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和作业。
三、学案的编制技术与实施要点
提高学案编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案编制的技术,完善“学案”的内容,实现“学案”的校本化。具体说,要进一步规范学案使用的方式与时机,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即“学案与教案的关系;集体备课与自主备课的关系;课前自学与课堂导学的关系;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关系;学案编制与教辅内容的选择关系”。另外,在学案的编制环节,还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是要加强对学案本身的研究,提高认识,明确学案的教学功能,着眼学案内容的合理性,栏目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检查的及时性;二是要加强学案编制内容的精选,三是适当考虑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实学案中的训练容量;四是要处理好评价手册、补充习题、课后习题与学案之间的关系,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避免学案使用流于形式”。
从提升学案编制的实效性角度看,要进一步着眼于学案编制技术的优化以及实施过程的指导。因此,教师在编制学案以及利用学案进行学科教学时,应当着重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问题:
1、栏目设计与定位
学案栏目的设计应依据学习的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确定。因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基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案栏目的编制应突出学的前置性,学的自主性,学的反馈性以及学的反思性。学案具体栏目编制的定位,应当突出操作简单,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失去使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学案中具体栏目的设计应做到:学习目标的定位要清晰易达成,重点难点的定位要明确易突破,预习环节的定位要前置抓基础,课堂练习设计定位要变式保效果,课后作业布置内容要分类重精选。
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容易出现关键要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一: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 比如: “使学生树立……观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二:行为动词缺失 ,即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看不出是教学目标,疑似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行为变化。
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三:行为动词不当,即要尽量避免用“懂得”、“提高”、“体会”、“领悟”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的词,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很难操作和测量。比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体格式:一般有“……指出能……”、“……能区分出……”、“……能说出……”、“……能比较分析出……”等。
缺乏规范的表现之四: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的表述。行为条件,通俗的讲,就是“ 在什么条件下”,特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五:表现程度的疏漏。表现程度,又称学习水平,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一般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比如:“至少写出800字的文章,答对90%”、“……至少正确回答其中9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2)目标编制要避免基本规范的缺位
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编制要强调规范性,规范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测量,有利于教学行为的落实。但是由于教师对目标编制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通常出现以下几种不规范的表现:
表现之一:三维目标混淆。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时,不重视三维目标的编制,不注意区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尤其是容易将技能目标与方法目标相混淆。其后果是导致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失去针对性,教学行为出现随意性。
表现之二:背离学科课标。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导致随意拔高和扩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与课标的基本要求相背离。其后果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教学超纲、超标。
表现之三:目标层次不清。表现为对一些结果性目标的知识水平层次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确定知识水平的层次过于随意,教学要求变化过大。其后果是教师对知识要求过于随意,不同学校和班级知识目标的要求差异性过大,学生学习负担不均衡。
表现之四:目标三维不全。具体表现为知识目标要求不全,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内容的渗透,其后果是导致目标缺乏整体性。
(3)目标编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案编制时,通过对教学对象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着重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
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
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
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内容)
以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意味着学案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已初步完成。所以,为了提高学案中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可测性、导向性,目标编制应着力落实“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研读课标的内容标准,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课标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研读课标的附录,明确标准中行为动词的界定,准确把握目标编制行为动词选择的科学性;进一步认识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的区别,避免三维目标分类的混淆;进一步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的内容要点与编写意图,为目标编制奠定知识基础。进一步加强目标分类理论的学习,明确目标编制中四个要素的科学选择与准确表述”。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是指确定和达成本课时教学的内容必须解决和注意的要点与关键点。难点则是学生学习新课容易产生困难或障碍的知识点。重点的确定要基于课标和教材的体系结构,难点的确定则要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情。另外,难点的确定还要着眼于研究学生实际,注意分析学生具体现状,比如:知识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兴趣、情感等因素,这样有助于难点的突破的设计。所以,落实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有助于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注意力分配,做好学习内容的定向,这样可以保证课堂效率的提升。
4、课前预习的指导
有效的教学始于开始知道教学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的归宿。学案中课前预习环节要着眼于课前诊断的前置性,即要坚持每课的学情诊断,不仅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潜在的可能状态(即最近发展区),还要发现学生新授课前的知识性目标的缺失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在学案编制时,教师要用心设计预习任务,认真检查预习效果;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经验进行预习,找到疑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依据对课前预习环节的检查情况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落实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5、课堂导学的设计
学案中课堂导学一般以问题为载体。在学案编制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学的问题。具体说,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因此,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应关注和把握导学问题的呈现时机与频度,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回答的机会。
6、典型例题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教学辅助资料存在的缺陷是:题目大都是各地中考题的简单拼凑,题型过于陈旧、雷同,缺乏创新。因此教师在学案编制时,典型例题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围绕新课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内容,精选配套典型例题,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保证学生不做重复训练。
7、反馈练习的精选
学案编制应注意反馈练习的精挑细选。在练习设计时,应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注意设计弹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学案中习题要分类筛选,分层训练,这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案中反馈练习的选择还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注意改变原题的结构、条件或其他方面,使一题变一串,防止定势思维的负效应;另外,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
另外,学案反馈练习在使用中,应强调即时反馈练习的效果,突出诊断、导向与激励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反馈练习针对自己薄弱点实施训练,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时弥补不足。同时,反馈练习的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优势与进步,也要指出学生学习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8、知识梳理的落实
学案编制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梳理。新课学习结束以后,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本课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借助图表、思维导图以及概念图等多种形式,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后反思,注意总结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解题中易混易错点在哪里,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9、课后作业的分层
学案编制中,课后作业的设计需要整体规划,及时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题,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注重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题海战术”。在编制学案时,作业要分层设计,面向全体,分类要求,让学困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分层,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案使用中,注意通过作业批改与分析,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应积极倡导教师先做题后布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 江宁区丹阳学校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丹阳镇崇文街28号 电话:025-86150880 邮编:211157
- 管理登录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