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个人研究课题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日期:2009/11/4 14:37:3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721位读者读过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宁区丹阳学校 陈本年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传授上,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心灵境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个体价值。就此,笔者从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和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入手,并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人文精神、探索、实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一、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反观目前的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它漠视了人类心灵的平等的精神对话,“空山不见人,只闻‘语文’响”,仅仅着眼于对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突出功利,追求目标则是学生的考分。这就导致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能力弱化,阅读教学烦琐化,写作思维程式化,课业练习题海化,能力素质平庸化,个性特征混同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造成时下的应试教育并孪生出畸形儿学生高分低能,责任并不在广大教师:各级教育管理者对老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的考分,教师调资晋职、评优授奖的依据是学生的考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好坏的评价尺度还是学生的考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又何尝不是一位教师,一所学校的命根?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怎么能顺利实现素质教育?怎么能让老师从百年树人的高度去重视培养学生素质?

2、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不少学校每周用八节、九节甚至更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轮番的进攻;在内容选择上,不少老师围绕着重点篇目咀深嚼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喂养;在考试训练上,大多是网罗东西南北中的“张弓好酒”,对学生进行“地毯式”轰炸。如此超负荷的运转,语文老师哪有时间开辟“第二战场”?这般高强度的学习,弟子们又岂有精力投入第二课堂?

3、重读写训练,轻听说培养。表现有四:一为“读书破万卷(题海战术)”,二为“下笔如有神(抄袭作文)”,三为”闻弦歌不知雅意(听不懂)”,四为“张口结舌难成文章(说不出)”。这里有例可证:在人才市场上,君不见许多学生可以写出洋洋洒洒的万言自荐书,就是听不出“婆婆们”的言外之意,说不出自己的满腹珠玑,落得个“君未成名我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对于教语文者以及学语文者,不能说不是一件令彼此都感到无奈、悲哀和痛苦的事。

4、重智力因素,轻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两大翅膀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前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教会学生做事;而后者是启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会学生做人,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善良崇高的人性,真挚纯洁的人情,奋斗拼搏的人生。

5、重简单操作,轻理论修养。“时间加汗水”,一度是句时髦的口号,不少老师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突击催肥的做法,似乎也收到了吹糠见米之效;而所谓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也大多是东拼西凑,调朱弄粉,花样翻新的“杂交品种”(但未必优良)而已。很少能从根本上更新教学观念,研究先进理论,应用科技手段,这就使中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一种陈旧的、盲目的、低效的境地。

二、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当今的中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单一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三个世界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三个世界对中学生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1、理想世界的错位。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家庭、社会已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联盟,迫使中学生远离自己的个性化的理想世界,造成理想世界的功利与错位局面。广大语文教师也在中考、高考平均分的重压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单薄,方法单调,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如今的家长往往不从子女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出发,一味灌输所谓的“学而优则富”的思想,越俎代庖,为子女打造功利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了子女营造自己理想世界的权利。再加上社会舆论热心地吹捧高升学率的学校,不懈地宣传学科竞赛获奖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生,从而引导中学生进一步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学生的理想世界也就只剩下了“得高分”。

2、现实世界的冲击。现实世界以其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各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他们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开放意识和时间观念都起着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快餐”现象也给中学生的思维和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削弱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他们的人文精神库藏中,仅有三四千个汉字、十来个崇拜的影视歌舞明星、几套武打小说、几十张碟片外加若干首流行歌曲。

3、虚拟世界的迷失。我们已进入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式在虚拟时空中营造出一个色彩纷乱的“虚拟世界”,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由电脑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第二板块是由武侠小说、言情作品构成的虚拟世界。第三板块是由科幻作品、卡通系列、电子游戏、迪斯尼幻景等构成的虚拟世界。这三个板块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他们往往会良莠不分,误入歧途。

三、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基本策略

通过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和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后不难发现,在造成这种令人尴尬局面的种种因素中,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和教师人文教育意识的淡薄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使中学语文教学重归人文教育,作为教师义不容辞、责任重大。那么,语文教师应当怎样结合学科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呢?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了在语文课堂中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康德曾经说过:“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而一个自身都没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别人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爱学习,不负责任,不讲承诺,没有爱心,缺少民主,主观武断,狭隘片面,言语粗俗,思想消极,精神委靡,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等,那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大多素质不高,成才率也很低。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掌握相当的人文知识,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实施起人文素质教育来才会得心应手。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文化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人文化的课堂氛围应该体现为活泼的教风、求实的学风以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为此,语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课堂人文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培养其知情意,教其如何做人,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既轻松和谐又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不仅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

3、利用教材巧妙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要求合作探讨:这件事情到底谁做错了?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你将怎样处理?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友情与金钱、友情与亲情的关系,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妥善处理类似的家庭问题。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启发学生谈自己最激动难忘的细节,体会文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讨论如何看待课文中的人的行为;在教学《狼》时,探究文中屠夫的形象。这些问题都与“人”有关,通过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此时语文教师应尽量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很好的设计,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地的地方文化、本校的校园文化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加以开展起来。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爱我家”,我布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组,调查自己家的经济收支情况(一个星期);观察组,观察记录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一天);体验组,完全替代父母周末的家庭工作(一天)。让学生从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自己平时时刻享受却似乎习以为常的亲情,从深刻的感悟中学会体贴、关爱、感激。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黄河,母亲河”,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这个活动对于丹阳的学生来说,开展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结合实际,把主题改为“丹阳,我的母亲”,要求学生从历史、文化、环保、发展等不同角度,分组探究养育我们的家乡--丹阳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6、关注网络文明,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在众多媒体中,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尤其引人注目。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撒谎、冲动、暴戾、淫逸、虚空等心理障碍。因此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总之,语文教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教育,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发挥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还语文教学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