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23/11/6 16:22:29 出处:江宁区丹阳学校 作者:陈书悦 有1371位读者读过

              小学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一、活动主题紧扣新课标,开拓新课堂:《我要的是葫芦

二、活动时间10月31日(星期

三、活动地点录播教室

四、参加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五、活动安排

 

   

参会人员

 

第三节课

杜梅《我要的是葫芦》

全体语文组成员

录播教室

第四节课

课例研讨

全体语文组成员

录播教室

六、活动过程

紧扣新课标,开拓新课堂

——小学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活动

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颁布,丹阳学校小学部全体语文教师都进行了认真地研读,并把自己所学所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10月31日,杜梅老师在录播教室开设了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全体二(2)班的小朋友在杜老师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收获满满。

杜老师以图片导入揭题,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二字的字形特点。并在整节课中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扫除了生字词障碍,并提出思辨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顺势引导,点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杜老师的课堂内容讲解扎实,活动形式多样,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2f43dba0abe72161b5d99ba765b3dea

课后,杜老师先围绕着自己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她提出,经过这次校内研讨课,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堂课应该怎么上,更是今后的每一节课应该怎么上,怎么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怎么版块清晰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要多学多思,不断求索,抓住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接着,全体小学语文组成员进行集中研讨,大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进行评课、议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大单元教学突破了以往传统语文教学中单篇文本教学模式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领域,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她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评课议课的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不断发掘自己的智慧,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追求新意,为此大家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研讨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b3bc3581b839b00387397ac7f786682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双减政策,关注新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开拓高效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 杜梅

一、直接导入,认识葫芦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谁会读课题。请你读(生要读轻声,要是连贯一些就更好了)谁再来读,请你来。

(生14 我要的是葫芦评价:不仅把读轻声了,而且葫芦也读轻声了)葫芦这两个字本身都有自己的读音,但是放在一起组成朋友时,就读成……轻声。谁来轻轻地叫叫它名字

  1. “葫芦”从它的部首上来看,就知道它是一种?(生:植物)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葫芦它是植物果实

二、初读课文,厘清故事

1.我要的是怎样的葫芦呢?(等几秒)不急,请小朋友打开书到64页,听老师讲讲这个故事。看看文章中是这么说的?(范读)

2.谁来说说我要的是怎样的葫芦?(生答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对啊文中的要的是赛过大南瓜的葫芦。(出示)一起读读这个字。什么是赛过?(就是超过的意思)

3.没错,你很会读书。同学们,你见过大南瓜吗?用手比划一下南瓜有多大?而文中的要的这个葫芦比大南瓜还要大呢!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个课题。(评:这个葫芦要赛过大南瓜。听你这么一读,我知道了这个葫芦要赛过大南瓜。)我们一起学着她的样子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三、走进课文,了解葫芦。

1.于是,这个人就种了一棵葫芦。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故事的最后,那个人得到葫芦了吗?(没有)那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表扬二2班的孩子,坚持把故事读完。好!跟老师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

2.这个人种的葫芦长什么样?请你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评:你把每个字都读饱满了)

3.瞧,孩子们。(边说边画)小小的葫芦种子慢慢地发芽了,成为一棵?苗,追问:什么苗?葫芦苗。

4.葫芦苗慢慢长大,长出了什么?(藤)不急,我们先来帮它搭个架子,然后长出了这个就是——(学生接)葫芦藤后鼻音我们一起读葫芦藤出示:葫芦藤的图片,边讲解。这就是葫芦藤,像这样又细又长,供植物攀爬的茎,就是葫芦藤

5.葫芦藤上还长出了什么?(叶子)文中怎么说的?(长满了绿叶)老师边说,边贴。还开出......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

6.同学们,这藤上的叶子一片挨着一片,都长满了,谁再来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7.这小花一朵一朵的,像雪一样白。真是惹人喜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8.出示图片。瞧孩子们,这就是那个人种的一棵葫芦棵这个字,左边是木字旁表示植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这个人种的这棵葫芦吧。一棵葫芦

9.什么时候长出小葫芦的呢?生答(花谢以后)读好这个字,再来一遍。花谢以后,藤上还有花吗?(没有),那去哪了?谁来摆一摆(掉下来了)所以就是花落了。花谢了以后,什么长出来了呢?(小葫芦长出来了)这个小葫芦又小又绿,挂在藤上随风摆动!孩子们,这个小葫芦怎么样呢?(很可爱)谁来读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放在句尾表示一种语气,读的时候要轻轻的。,里面有两张,就像那个人忍不住夸它的小葫芦呢!

10.谁再来读一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是啊,这个小葫芦不是一般的可爱,是非常的可爱,谁来试试?评:你在读的时候不仅强调多么,还关注到了后面的感叹号!)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11.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喜不喜欢啊?(喜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每天每天就是天天。刮风去不去,下雨去不去,只要有时间,他就——。只要想到小葫芦,他就——。可见那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小葫芦的!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请你(1),齐读。

12. 葫芦是那样的可爱,那个人是那样的喜欢。

四、痛失葫芦,探寻原因。

1.有一天这个人又去看他这个小葫芦了,他看到了什么呀?(蚜虫)

2.同学们,你们知道蚜虫吗?老师给大家画一画。它是一种小虫子,两条触须,六条腿。因为它是一条昆虫,所以蚜这个字是(虫字)旁?蚜虫有锋利的牙齿。(边说边写)有蚜虫之后,叶子上就出现了很多洞。那个人看到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谁来读一读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是啊!他觉得有几个虫子怎么样?,请你再读读这句话【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3.老师追问:有几个虫子到底是还是不怕?(不怕)出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课文把不可怕换成怕什么。小句号变成语气强烈的,让人感觉这个人根本不害怕这几个蚜虫那个人为什么不怕你说?(生:几个蚜虫不会伤害到葫芦)他要的是葫芦,他觉得蚜虫和叶子——(没关系)

4.他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谁能边读边做做动作。(师:他扬了扬头)还有谁再来试试?毫不在意,完全没关系。让我们边读变做动作。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5.对啊,他觉得有几个虫子一点儿也不可怕,那他现在又在做什么呢?请你接着读他盯着,自言自语地说……”(读好它

6.这个字,右边像一个钉子一样,人们把钉子下面削得光光的,在敲打时力量就会集中到一处,钉得更牢固。老师这里有小葫芦,谁来盯盯看。(他的眼睛直直看着小葫芦,转都不转)这就是一起读盯着

7.他一边盯着,一说些什么呢?谁来读我的小葫芦……”不要忘了自言自语哦!

8.那个人希望自己的小葫芦快长啊,一连说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他得多着急啊!我们把它带到句子里在读一读把!【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9.尤其可见,这个人的心只有——小葫芦,完全不管叶子上的——蚜虫。

10.这些虽然他不管,是却把一个人可以急坏了。谁呀?(邻居)读好它,再来一遍。这让邻居看见了,他又是怎么说的你别光盯着葫芦了……”谁来读。(男生)同学们,这个邻居现在是什么心情啊?(劝他治一治虫)是呀!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请你再来劝劝这个人,读一读这句话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快治一治吧!

11.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心里却感到很?(生:奇怪)读好这个              这个字,左边是竖心旁表示内心的感受那个人就是心里很不理解,谁来读读这句话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2.同学们这个句子里有几2个)第一个是谁来读?(很疑惑)第二个谁来读?(读的很有感情)谁来换个说法,不改变意思?谁敢试一试?(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3.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因为我要的是(葫芦) ,而不是(叶子)。所以对那个人的话感到(难以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4.那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想(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邻居劝他治虫,他却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5.是呀,他根本就不知道叶子的好和葫芦的好是有联系的。小朋友们和老师合作读一读2到3自然段吧,老师读旁白,男生读种葫芦人说的话,红色部分。女生读邻居说的话,绿色的部分。

五、故事结尾,领悟道理。

1.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了。课文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尾)。谁来读一读。(谁能把字读好,带到这个句子里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里越多了。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1. 瞧,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但是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你知道它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吗?(难过)是呀,这让人看着得多难受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

3.这次的葫芦种坏了,如果下一次再种葫芦的话,你会提醒他什么呢?谁来说说?那老师问问你为什么要治叶子上的蚜虫呢?(2个人答)叶子长得好,葫芦才更有营养。我相信听了你的建议,第二年的葫芦一定会有收获!

六、摘星闯关,认识生字

1.同学们,读准字音你也能摘个小葫芦,我们二2班的孩子真会学习,12个小葫芦都摘到了。

2.会读了,那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

1.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科这个字,木作偏旁,那作点让出位置结果实。

谢,言在左身居中较瘦长,撇不出头,要避让。

盯,目作偏旁较为瘦,丁在右边横拉长,竖勾收笔靠中线。

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邻,令在左边有三点,双耳在右竖要长。

  1. 再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习字册。

  2.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小故事,大道理。课后我们可以去看一看其他的寓言故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八、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 杜梅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个人一心只想着要心爱的小葫芦,期盼着小葫芦长大,赛过大南瓜,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小葫芦的成长没有关系,不听邻居劝告,毫不在乎,最终葫芦变黄,脱落,希望成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 课后第一题是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从而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落实单元目标一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第二题提供了两组句子,旨在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受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以及表达的强烈程度不同,从而落实单元目标二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寓言类故事的体验。教学中,可以删繁就简,围绕课后题一设计主问题。其实,课文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帮助孩子找到寓意,比如:开始葫芦长得特别好,种葫芦的人那么想得到葫芦,最后葫芦一个个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一个都没有得到,前后有矛盾冲突。开始只有一些蚜虫,最后蚜虫更多了,这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只有一些蚜虫时,满不在乎,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己只盯着葫芦;当邻居劝他时,他很奇怪,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要的只是葫芦,人物的言行导致了故事的结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其间的矛盾,品读人物的言行,从而感受道理以上就是我针对我所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反思,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