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究,积累经验--------二上《我们身体上的“尺”》
发表日期:2019/12/19 10:33:02 出处:江宁区丹阳学校 作者:范令梅 有6843位读者读过
实践探究,积累经验
--------二上《我们身体上的“尺”》
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课,梁艳老师在二(3)班开设了一节数学公开课《我们身体上的“尺”》。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梁老师通过3个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我们身体上的“尺”
江宁区丹阳学校 梁艳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
2人一把米尺、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 “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或学生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你知道吗,在生活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1:嘉嘉的妈妈很能干,用了一种好方法,很方便的测量出了裤子的长度,是什么好方法呢? 瞧,妈妈是用什么来量一量的?
生:妈妈的一拃。
师:对,像妈妈的一拃,就是一把“身体尺”。生活中像这样,身边没有带尺子的时候,就可以用“身体尺”大致的来测量一下了,小朋友,是不是很方便呀?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
生1:食指的宽。
生2:一脚。
生3:一拳。
师: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 (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认识我们的“身体尺”
1.第一次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1)介绍四种身体尺,依次出示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①出示图1:
图1
师:先看第一把尺,这是哪把身体尺?
生:一拃。
师: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
(师示范,生模仿)
②出示图2:
图2
师:这把身体尺你们认识吗?
生:认识,是一庹。
师: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
(师示范,生模仿)
师:一拃和一庹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测量过了,请你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生填写一拃、一庹的数据。
③出示图3。
图3
师:看,这把身体尺小朋友肯定也认识,叫一步。
④出示图4:
图4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把身体尺呢,你们看,是一脚。
这又是两把身体尺。
(2)介绍测量一步、一脚的方法。
师:那么一步、一脚有多长?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视频2和视频3介绍一步和一脚的测量方法。
视频2:
视频3:
(3)开展测量活动。
师:下面我们2人一组,相互合作、仔细测量、认真记录。
生:2人一组开始活动,填写表1。
师:指导、巡视。
表1:
(4)汇报、交流,分析数据。
师:小朋友量得很认真,都量出了自己“身体尺”的长度。郭老师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们来看一看。
①在电脑中现场输入女生数据,课件展示。
师:这是我们班一个小女孩的四把“身体尺”。这个女生的一拃大约是多少厘米,她的一庹呢?她的一步呢?一脚呢?
师:比一比,这四把身体尺中,最短的是哪把尺?
生:一拃最短。
师:最长的呢?
生:一庹最长。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一庹,除了用“厘米”,还用了“米”。
生2:只有一庹比1米长,其他三把都不满1米。
②在电脑中现场输入男生数据,课件展示。
师:郭老师还选了一个男孩子的数据,你们可要仔细看清楚啊!
师:下面我们把男孩子的数据和女孩子的比一比,我们竖着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男孩子的数据都比女孩子的大。
师:这是什么原因啊?
生:一个个子高,一个个子矮。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这两个小朋友站起来。你们看。
生:哇,真的是这样啊!
师:这个男孩子个子高、人也大,真是脚大手大啊,所以男孩的四把“身体尺”都比女孩的长!
课件展示:
③说说“我们”的一拃。
师:仔细看看他们的一拃,女生的一拃大约是14厘米,男生的大约是16厘米,那你的一拃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的一拃大约是13厘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5厘米。
……
师: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小朋友,一拃大约是在14厘米左右。
④说说“我们”的一脚。
师:再看看他们的一脚,女生的大约是20厘米,男生的大约是23厘米,那么你的一脚呢?
生1:我的一脚大约是21厘米。
生2:我的一脚大约是24厘米。
……
⑤说说“我们”的一步和一庹。
师:那一步是什么情况呢?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二年级的大部分小朋友,一步大约是四十几厘米。而我们的一庹大约是1米20几厘米。
(5)小结:
师:同学们,一拃、一庹、一步、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那么“身体尺”与米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那么,这次又该怎样测量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2.第二次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1)观看视频,讲清测量规则。
①播放视频4:
师:我们先来看看怎样量出1米大约有几拃?瞧,量到这里是7拃,看看剩下的部分是比半拃长还是比半拃短?比半拃短的就舍去不算,如果比半拃长就按一拃计算。所以,这个小朋友量出1米大约是他的7拃。
②播放视频5:
师:1米大约有几步是怎么测量的?瞧,走的时候要按照平时的样子走,一步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起步时,你的脚尖要对齐0刻度线。
③播放视频6:
师:1米大约有几脚?我们也来看一看。注意,脚跟要贴紧脚尖。
(2)开始活动,填写数据,教师巡视。
师:同桌两人继续合作,边测量边记录,填写表2。
表2:
(3)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4)汇报,分析数据。
①汇报“1米大约有几拃”。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拃?
生1:1米大约是我的6拃。
生2:1米大约是我的7拃。
……
师:像我们这样大的小朋友啊,1米大约是7拃。
②汇报“1米大约有几脚”。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脚?
生1:1米大约是我的5脚。
生2:1米大约是我的4脚。
……
师:一般来说,1米大约有我们的5脚长。
③汇报“1米大约有几步”。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步?
生1:1米大约是我的2步。
生2:1米大约是我的2步。
(5)记住“身体尺”。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1米大约有7拃,大约有5脚长,大约有2步。也就是说,我们的7拃、5脚、2步都是大约长1米。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师: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长?记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利用身体尺大致的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啦!
(在板书上依次填写数据)
三、用“身体尺”量
1.选一选。
(1)选择合适的“身体尺”。
师:要量课桌的长,选哪种身体尺比较合适?
生:用拃量。
师:要量教室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呢?
生:用步量。
师:那么要量地面上这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你选哪种身体尺?
生1:用步量。
生2:用庹量。
师:用步量方便还是用庹量方便?
生:用步更方便。
师:量黑板的长呢?
生:用庹量。
课件展示:
(2)小结。
师:测量时,我们要根据物体的长短来选择比较合适的“身体尺”。
2.量一量。
(1)小组测量。
师:这次是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活动,听清活动要求:
课件展示活动要求:
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测量,填写活动记录单。
(2)小组汇报。(现场输入数据)
①师:说一说,你们小组量的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量的是课桌的长,大约是5拃。
生2:我们一组量的是课桌的高,大约是6拃。
师:课桌的长大约是5拃,课桌的高大约是6拃,它们满1米了吗?
生:没有满1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刚刚我们知道了1米大约是7拃。所以它们不满1米。
师:是啊,大约7拃才是1米,所以课桌的长和高都不满1米。我们可以利用身体尺与1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判断。
②师:其他小组呢?
生1:我们量的是教室前后之间的距离。
生2:我们大约走了20步。
师:20步大约是几米?跟着老师一起算一算。2步大约是1米,再走2步又是1米,20步里面有10个2步,也就是有10个1米,所以20步大约是10米。
师:我们用身体尺量得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10米了,但是要知道准确的结果,还是要用尺来量一量。
课件展示小组活动情况:
3.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大致的测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回顾反思
师:小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上我们到底学习了什么?
我们认识了“身体尺”,知道了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还学会了怎样用“身体尺”测量。
课件依次出现三组图片:
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生1:没带尺子的时候,用“身体尺”测量比较方便、比较快。
生2:用身体尺很方便,但是会有误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是要用尺来量一量。
生3:我知道1米大约有我的几拃、我的几庹、我的几步、我的几脚。
……
五、应用拓展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你知道吗?在生活中用身体尺测量,还大有学问呢!我们来听一个科利亚的小故事。(边讲故事边翻页绘本)
师:妈妈找到了她埋的箱子,科利亚怎么就找不到了呢?
生1:科利亚长大了,走的步子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1: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
生2:妈妈的步子没有变化,科利亚的步子变大了,找不到了。
师:走的就远了,所以找不到宝盒了。那怎么办?
生1:重新走一走,这次步子小一点。
生2:可以退回去找一找。
师:是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身体尺”也会不断增长。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特别是对测量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会把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当作尺来测量和估计。因此本节课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身体尺”测量的方法,初步体会用“身体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积累测量和估计的活动经验,提高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本节课我分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一是认识“身体尺”,二是用“身体尺”量。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行,有同学认为就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再让他们亲自比划一下,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通过测量,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通过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身体尺”比较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体尺”应用,知晓每种“身体尺”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
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还有正确的计算,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才能让学生恰当运用的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展示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培养 他们的估测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平时老抱怨说孩子们上课参预的热情不高,不够积极,我觉得还是没让他们“动”起来,“玩好数学”如果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手来,他们会回报给你惊喜的。
- 江宁区丹阳学校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丹阳镇崇文街28号 电话:025-86150880 邮编:211157
- 管理登录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