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 >>科研故事 >>

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做真事

发表日期:2007/11/13 9:13:1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929位读者读过

在最近辅导迎春花作文竞赛的孩子们时,竟然发现在这些挑选出来的作文尖子身上也不断出现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说大话空话之现象,严重背离了作文的基本原则:真实。事实上,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开放式命题客观上给考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得以充分暴露而已。
       何谓“感情真挚”? 对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谓之感情。比如说对某事物产生喜欢或愤怒之情,对某人产生爱慕或厌恶之情,其他如激动、冷漠、愉悦、悲伤、崇敬、恐惧等等,都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感状态。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感情总是真实的,但人们在表达这种感情时,却会出现虚假矫饰的情况。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实地表达出来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鼓励这样做,而禀承了这种传统文化的语文和写作教学以及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直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阻碍了他们心灵的舒展和个性的张扬。
       我们常常用成人社会的标准——这个标准本身就带有虚构的性质——来要求孩子。比如说,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听话,要谦恭,不要张狂,不要瞎说,不要激动,不要调皮,不许哭,不许闹……写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人和事,思想要健康,主题要鲜明,中心要突出,结构要合理,语言要规范等等,这一套标准成了悬在孩子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摈落了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久而久之,他们不能独立思考,不敢积极体验,不愿主动交流,不会大胆表达……最终,表现在做人上是虚伪,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现在作文上是虚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具体到议论性文字中是空话、套话、大话、装腔作势,记叙性文字中则是胡编乱造、矫情夸饰、无病呻吟。不仅如此,青少年一代的个性被抹杀了,精神被阉割了,心灵被戕害了,人格被扭曲了。他们长大以后成了家长、教师和长官,又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强势群体,并开始煞有介事地构筑他们的一套价值理念,来对付下一代。他们这样做的时候,还以为是对下一代负责,就像我们现在一样。
       一个人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一个社会也不会让它的成员完全率性而为,但过分地压抑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个代价不只是个性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萎缩,还有疯狂,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和虚假之风的大背景下,突然要求学生在考场里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岂不是天方夜谭?
我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看到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松绑,特别是中学阶段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交流、自由论辩、自由写作,大力提倡并致力于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做真事……正是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而改变整个青少年一代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无庸置疑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讲实际,重物质,而忽视了理想和精神,然而,人类不仅需要精明的头脑,还需要善感的心灵。明代文学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的“癖”和“痴”就是对自由灵魂的执著,对率真个性的痴迷,就是感情真挚,就是忠诚——对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的忠诚。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就不会真诚地对待他人、也就不能真诚地对待事业和社会,而这种真诚正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心理基础和文化前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老一代教育家的心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回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