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认识圆的周长

发表日期:2019/5/21 14:31:59 出处:江宁区丹阳学校 作者:黄家红 有1137位读者读过

同课异构,认识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三次活动

如果用“同课同构”,即同年段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上同一节课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是否更能节省教研时间,共享教学资源的研发。而在同样的教学设计实施中,加以自己个人魅力,并不断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是否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经过我们几个高年段老师的讨论,我们决定在年段公开课中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方法。我们以《圆的周长》这一课进行集体备课

“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做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

首先,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甩球出现的圆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在动手探究中如何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数学课中有哪些动手实践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动起来并于动中有效的学知识,有时学生一旦动起来就会一触即发,如教师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难与困惑,我们一起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一起研究,商讨,知道了: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  3.要让学生动而不乱 4.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本课内容多而且琐碎,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平台?如果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过长,影响教学任务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学生活动,如何合理地调配时间?

老师的指导使我眼前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而知道了自己本节课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更有利于今后的数学教学。下面把今天研讨的内容总结如下:

1.教师语言需要规范,尤其数学课更需要推敲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教师说话不能太随意。

2.每一个环节和课件的设计都要与教学有关,服务于教学,突出教学内容。

3.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4.要让学生发挥其课堂的主体作用,要关注所有的学生。教师只是主线,起引导的作用,教师语言过多。

5.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结果处理的不够深入,给学生动脑、表达的机会太少。

6.数学课不能完全脱离课本,要留给学生看书、读书的机会。“你知道吗”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自己去深入感受与理解,最后再互相交流。

7.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应该让学生去亲历,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8.数学课一定要做到科学与严谨。   IMG_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