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生活与数学完美结合的课堂建构研究

发表日期:2009/11/5 13:54:1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49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    名

李良泉

学    校

江宁区丹阳学校

类别或学科

数学

文化程度

大专

职    务

教师

电    话

15895834706

课题名称

生活与数学完美结合的课堂建构研究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生活与数学是指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庞大资源库。

完美结合是指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课堂建构是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生活与数学完美结合的课堂建构是指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学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 素质教育理论书籍也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3、建构主义理论:

起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所持有的观点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儿童的经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校外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的经验还来自儿童在校内的经验,即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其次,儿童学习知识还不仅需要通过动手做,而且需要通过对他们所做的进行反思与讨论;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需要对他们所看到的与他们所认为的加以比较和对比,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数学,归根结底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方法成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学生听起来无趣、枯燥。丧失了兴趣,那又怎么能学好数学呢?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长此以往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呢?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尝试把数学知识编成生活问题,发现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所以要真正做到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为“生活教育”。扩大课堂的时空界限,把学生课堂上的“知”,运用到生活中,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当前学科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为特色,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人”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前卫的教学观念,探索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模式,研究“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在数学课堂的精妙运用,培养出有“生活化数学,数学化生活”转变能力的学生,为农村小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抛砖引玉。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生活化;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生活问题,感受生活的数学化。在生活与数学的完美结合中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热情,更使学生懂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研究内容

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1、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出发。

2、学习成果置身于生活化问题中检验和发展。

3、坚持鼓励的原则,激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赋予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注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阅历。就学生而言,生活化的内容,取自于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能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意义与作用,体会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而后,注意创设知识的运用情境,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更要在具体的情境下会学,会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9.5~2009.8):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第二阶段:(2009.9~2010.4):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探讨课题的适用性;进行全方位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的鉴定、推广,促进研究深化。

第三阶段:(2010.5~2010.6)总结阶段。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鉴定,成果推广。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2、文献研究。从众多的文献中准确迅速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不仅是一个资料查找搜集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

3、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喜爱教育科学研究,关注教育教学的过程,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2、研究者是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正是研究者遇到的问题,并且,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实施的对象(班级学生)和实施人(教师)的保障。

3、学校重视校本教研的开展,整个教研气氛浓厚,提高了本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的实施时间保障。

预计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课件。

 

所在学校意见

 

 

申报表所填写的内容属实,课题负责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适合于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同意立项。         

 

 

 

区教育局教育学会审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