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9/11/4 9:11:1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3628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    名

李朝春

学    校

丹阳学校

类别

或学科

语文

文化程度

大专

职    务

 

电    话

13913807142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理论依据

1、 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课题研究的背景

1、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大家都有清醒认识和切身感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形同虚设,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挑战和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不能彰显,导致教学本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2、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认真钻研,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研究内容

1、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2、在提出问题时,突出提问的梯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3、提问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实地的研究。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学习体会;做好课题申报和方案设计工作。

2、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5月)

探索研究有效性提问策略,整理课例和教案,对前期研究作分析、总结。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2、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3、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4、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为何而来。

预期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

3、论文。

所在学校意见

 

区教育局教育学会审批意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二、理论依据

1、 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研究背景

1、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大家都有清醒认识和切身感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形同虚设,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挑战和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不能彰显,导致教学本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2、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四、研究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认真钻研,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五、研究内容

1、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2、在提出问题时,突出提问的梯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 “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同时要提问适度。好的提问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3、提问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一旦课堂上出现师生信息交流异常的情况,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如采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来化解疑难。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实地的研究。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学习体会;做好课题申报和方案设计工作。

2、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5月)

探索研究有效性提问策略,整理课例和教案,对前期研究作分析、总结。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

1、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2、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3、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4、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为何而来。

九、预期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

3、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