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风采 >>校内名师 >>

绿化数学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日期:2010/1/13 19:14:1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700位读者读过

绿化数学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江宁区丹阳学校   许桂玉

摘要:“乐学之下无负担”。高水平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条件。优异的数学成绩又能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创设开放情境、融入生活、注重实践活动

新课程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我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高水平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条件。反之,优异的数学成绩又能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掌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总结出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插图  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由始至终都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把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使教材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受,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加与减(一)拔萝卜,主题图是两只兔子拔萝卜,让学生根据两只小兔拔萝卜的根数,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答。在教学中,教师说:“请大家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这幅图的意思。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有人直接讲述图意,有人用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图意,并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引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学习。又如:利用教材34页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此处提的问题很多,想法也很多。像这样的素材课本里很多,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数学课堂。

 二、创设开放情境  提供探索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的模仿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它关注的是知识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新教材注重数学问题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拔萝卜一课,计算36+23=?教师强调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反馈出以下情况。①先算十位上的3+2=5,再算个位上的6+3=9,得数是59;②先算个位上的6+3=9,再算十位上的3+2=5,得数是59;③先算36+20=56,再算56+3=59;④先算36+3=39,再算39+20=59;⑤先算30+23=53,再算53+6=59;⑥先算6+23=29,再算30+29=59;⑦3个十6个一加上2个十3个一等于5个十9个一,也就是59;⑧用竖式计算;⑨用计数器或小棒帮助计算。虽然学生在汇报时语言不够准确,但都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动脑计算了。不知不觉中,他们已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乐于探索。在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强求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尝试、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  提高数学应用技能

     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像比一比、分一分、分与合、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注重实践活动  体味数学乐趣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试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的教学,不妨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去建构。例如: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布尺走出教室,来到学校操场上,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测量操场地板砖的边长、鱼缸的长宽高、宣传栏的长、乒乓球桌的长宽高……让学生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自主地、大量地测量活动,不仅建构了“米”和“厘米”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