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发表日期:2009/12/30 20:54:4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655位读者读过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关于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
■ 内容摘要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在学习方法的严重忽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育模式是以知识技能目标建构起来的“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大失落。《新课程标准》的问世,重新找回学生主体地位,大力张扬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课堂上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 关 键 词 学生主体地位 ; 失落 ; 回归
为了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课堂教学就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是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呼声伴着新世纪的钟声,随着素质教育的春风而越喊越见其高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等,连同近年来特别时尚的研究性学习,我看究其实质都无非为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寻回失落了的学生主体性,重新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哪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法的推广使用都是举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面永不可倾倒的旗帜。不过长期以来,呐喊归呐喊,做归做,语文教育的现状还实在令人担心。“多耗时,收效低,少慢差费,误尽苍生”,“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严重,可能导致改革失败”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批评与谴责,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吕淑湘老前辈早就指出:“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过不了关。”语文教育究竟怎么了?语文教育究竟为谁而教?这些问题似乎已有好多人在探讨在摸索在论述。不过我想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语文教学中对于人的疏忽,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症结
“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那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它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的人文特性。然而,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做法却反其道而行。具体有:
1.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语文教育急功近利,舍本逐末。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由于受“应式教育”的急速催化,“完成知识任务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学语文成了学教参、学文段设计而成的习题答案,甚至由落实知识点发展到为《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而教而学的地步。学语文就是为着中考能考高分,因而紧跟指挥棒,紧随试题类型。于是生动的语文教育变成了零碎知识的拼盘和枯燥的纯技术化训练,语文丰富的内蕴及其内在联系被机械地拆卸,有时甚至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都简单化、知识化,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幽默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能之学,知识之学,在永无休止的应试性训练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逐渐泯灭了。这还哪有学生主体性可言,学生自主,活泼生动地发展又何在?“学语文为考试”似乎成了一句师生心目中不便明言的真理,这实在可悲。“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摘自《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报告)。面对这一有力的呐喊,我们的语文教育显然要端正航向,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2.语文学习方法上严重忽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钱梦龙老师就曾指出;“学生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一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②”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老师认为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知识,知识掌握了语文能力自然提高了。这种近乎幼稚的推断和认识,必然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割裂语文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的是鸡零狗碎、毫无生气的机械零件,空洞的语文外壳,至于丰富、灵活、有机和谐地有血有肉的人文内容却抛开不理,这还能谈什么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离开了感受的学习绝不是真正的学习”③,割裂了课文丰富内容而去啃什么语文知识规律,让学生去记去背;这实在是愚昧之举,也绝不会把语文成绩提高。难怪有位老师尖锐指出:“现在的语文课堂是关于语文的东西代替了语文的真正学习。”面对一篇篇文采斐然的课文仿佛面对一堆堆的工具,语文课上完了,语文也完了,学生还能品味到语文的美吗?只是捡到了满地七零八落的零件(字、词、句、篇、语、修、逻)罢了。如此而往,学生还需要脑袋来思考吗?学生们的大脑简直成了一台超级电脑。更不用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在教育关系上,学生主体地位也得不到真正落实。
以知识技能目标所建构起来的只能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教师重新被摆放到“权威”、“尊严”、“主导”地位,教参教材又被勿庸置疑地内化为教师的要求,学生只有“听从”的份,成了被灌输被强化的器皿,教学成了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在“学生、教师、教材”三者关系中,教材教参知识是权威,教师是学生“神圣”、“尊严”的牵引者和操纵者,学生只得可怜地成为无条件接受者和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只有“沉沉默默、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交流,更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这与北师大中文系王富仁教授说的“教参不能当做具体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要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要一个个教师据学生的实际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建立起学生、理解、运用、创造民族语言的乐趣和能力,而不是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到了多少课文,背诵了多少篇诗文,记住了多少具体的语文知识。”③大相径庭。也与《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相违背的。这样一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就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策略
1、教师应紧抓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关键还在于教师。老师若想很好地处理意外问题,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大量涌现,无疑给每位语文教师帮了很大忙。我们必须紧抓学习,切实转变教育理念。还有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我们都必须认真组织研读讨论,深入领会其指导性要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现在,我国的教育已经驶上了素质教育的“高速公路”,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最近教育部推出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语文教师更要认真学习、领悟,贯彻执行。力求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顺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明确指示我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在感悟和实践中与情感、与思想、与人生、与社会、与世界相联系甚至融为一体。如果我们细阅《标准》还可发现,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于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的论述,几乎处处可见,而且极为精彩。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而决不再是对学生纯知识技巧的强化训练和束缚学生手脚对学生个性的任意扼杀。正如李建平教授在为《走进新课程》一书作序中说:“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④”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接下来的核心工作就是如何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自觉性、主动性。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求知欲的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的反映的综合。其中,核心是学习动机。学习心向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催化作用和动力作用。没有定向或定向不正确,其学习就是盲目的、被动的,学生就不会真正进入主体的角色。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没有重视培育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 的心理倾向。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化为“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的领导式的上行下效的关系。只考虑知识的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而不重视或忽视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一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心向;二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经常开展一些名人传记读书交流周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由交流畅谈,发表各自对名人的看法,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懂得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知识去改造世界。还有组织参观学习,让学生写出学习心得等各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发扬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扮演着“检查官”角色,把“听话”的学生作为重点学生来培养。当个别学生一出现“越轨”倾向时,得到的常常是斥责、讥讽甚至体罚。这种没有个性的盆景式教育大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在我的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探究式学习法,尽力让学生在宽松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比如在课外小小说的探究式学习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尽情畅谈文中的妙点、感触点、联想点,然后我参与其中一小组探讨,各小组间互抛疑难点,彼此交流思维撞击,我真正感受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愉悦,以及作为探究合作小组中的一员而骄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与学生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正常宽松的教学秩序,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这种没有压力和负担的开放式课堂中才更能喷发出思维灵感的火花,激发学习热情。学生们才真正成了与教师平等交流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4、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师,认为教学要以教为中心,给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就等于浪费时间,所以常常是满堂灌,课外布置大量作业。即便提问也很少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殊不知教学的这种“间歇”正是“艺术空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应是教师从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出发,积极性创设条件,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扩大语文内需,推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育环境中薰染感悟,习得和体验、思考、表达。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比如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在每堂的结束前5分钟都留给学生回味、反思本课时所讲的内容,对其加以大胆地质疑、评断。有一次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有一男生对文章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理解提出疑议,认为这是鲁迅先生的笔误,“大约”“的确”完全是一对矛盾体。之所以会象你那样理解,那是碍于大师的声誉,大师也有错误的时候。这时,我先肯定了他的大胆性,而后从鲁迅先生治学的严谨性,以及本文的情势发展,后来名作家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写这篇文章时的历史背景等加以推断,最后那位学生也接受最后一句不是作者的败笔,而是他的神来之笔。
总之,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共同目标。这不仅在于呐喊,也不仅在于有关理论知识的如何阐述,更重要的乃在于我们教师实切实地转变观念,大胆突破与尝试多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用实际行动来保障与维护。让我们共同反思过去,定位现在,面向未来,去迎接素质教育新课堂的全面到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构想和基本课式》209页
[3]王富仁:《教参·教材·教法》·《新讲台》中央编译出版社·北师大中文系
[4]李建平:《走进新课程·序》
- 江宁区丹阳学校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丹阳镇崇文街28号 电话:025-86150880 邮编:211157
- 管理登录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