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与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09/12/30 20:54:1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819位读者读过
《音乐美学与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要求。今天,语文教学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又注入了新的特点--开放、综合与创新。 正因为新的时代特点,时代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融入社会。从社会中学,从而反映社会、表现生活,显示其学科的独特的魅力。同时,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 以灵活的方式激活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能力。
2、教和学的要求。在目前中学教学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教学过多局限在“积累”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兴趣意识和学科融合的意识。这主要是受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储存知识为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轻从其他渠道主动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思想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新课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中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在新课标思想的要求下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和谐教学,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二、 课题的意义
本课题开展的“音乐美学与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探究”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双重熏陶。首先,可从音乐的感染力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章的精妙。
2、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音乐融入语文课堂的和谐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乐于学习;是否提高了综合素质。本课题的实施,。将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三、 课题的界定
音乐美学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来表达人们的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和谐教学.和谐实质上是一种配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说文解字》中则解释为“相应、谐调”。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音乐美学和语文。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音乐美学和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中联系性,意义和策略。注重研究如何深入发掘教材中潜藏的这些艺术要素和技能技巧,从而把系统而科学的知识有效地传给学生,融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来源,使学生兴趣学语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素质。让语文课堂和谐教学。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音乐与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 音乐和语文的内在关系研究;
2、 音乐和谐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3、 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模式研究;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为指导。这些理论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的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2)人的社会属性即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3)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让音乐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如下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3、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等现代学习理论为支撑。①、建构主义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动策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这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②、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只偏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忽视了个体的其他智能,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适应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各种潜能。音乐与语文课堂的和谐教学的研究,正是注重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建立生动活泼、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所以,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情绪中。愉快、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教育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承担着德育、美育的任务,要着眼于丰富精神世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之外的更丰富的教益和发展。
六、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音乐美学融入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行和谐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样式,都不能减弱其中的语文特色。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音乐的灵魂。语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探求语文作品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和谐教学境界。研究与尝试中不能失去学科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我们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使之和课堂教学和谐统一起来。可以选取音乐的的旋律,可以取音乐的歌词,可以选二胡,小提琴,吉他,鼓,钢琴,管风琴等,可以选取流行音乐,可以选取民俗音乐。
3、灵活性原则。
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不局限于一种或某种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通过各种形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反思性原则。
在具体实践中,会有很多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我们要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更好的预期成果。
(二)、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5、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七、研究的措施及步骤
(一)、主要措施
1、转变教师旧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
要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到教育的未来,消除多年来以考试为核心的心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或邀请教研室同志前来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学习音乐理论,夯实理论素养。提高文化素养。
在探究过程中,因教师对音乐的了解有差别,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音乐为语文课堂服务,要组织语文老师系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3、夯实理论,抓课堂实践。
用新的理念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后,就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课题的课堂教学上来。不要一边学习新理念,一边还是按照老的教学方法去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应保持“扬弃”的科学、理性的态度。“扬”能使我们脚踏更为坚实的大地;“弃”使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
4、实践后勤于反思、总结。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地回顾、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时总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使本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6月)
在调查研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搜集资料信息,进行课题论证,制订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探索、反思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2月)
根据语文和音乐学科特征,探索音乐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面,尝试后及时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访谈、分析、反思。查阅有关文资料,实施构想的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
围绕课题制订详实的研究计划,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全面的实践、分析、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水平。
第四阶段:总结和结题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
八、预期成果及体现形式
1、研究报告
2、调查报告
3、论文汇编(操作范式、方法途径、理性思考等)
4、活动方案、教学设计
- 江宁区丹阳学校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丹阳镇崇文街28号 电话:025-86150880 邮编:211157
- 管理登录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